冬奥在即,这一次冰壶赛场上将迎来一位上海的制冰师张芷源,本周五就要去北京“冰立方”加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方制冰师团队,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冬奥会,27岁的她现在是上海市冰壶运动协会的教练员和制冰师,也是国内唯一的女性冰壶制冰师。
制做“冰点”
冰壶比赛的场馆需要制冰师在水泥地面上人工制作而成。喷漆、铺“大本营”、补水、修冰、打点……张芷源这样的制冰师成为了冰壶场地从无到有的建设者。
冰壶赛道有一层凸起的小冰粒,这是她要制作的“冰点”,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打点”,如果没有这层冰点,20公斤重的冰壶,运动员无法推动滑行,这是她日常工作的一个部分。张芷源要制作1.5厘米的底冰,通过冷空气和制冷作用进行传导,让水泥地面上结冰。之后,她还要在底冰上面喷上白漆、划线、铺完大本营,最后再起4-5厘米左右的冰面,这个赛道才算铺完。
张芷源告诉记者,以前,她刚接触冰壶时,是手动画上去,人要蹲在地上涂颜色,这个过程耗费体力,现在的铺设方式很便捷。
张芷源平时在上海市徐汇区少体校冰壶馆工作,冰壶馆的4根标准赛道需要“打点”时,她会背起半箱处理好的纯净水,拿起喷头,拱起腰沿赛道来回均速挥动喷头,使其水滴均匀洒在冰面上。张芷源左手会背在身后扶住水桶,后手的喷头连接管子,手臂和手腕均匀发力。
“现在最新的赛道长45.72米,宽4.45米,第一遍要泼冷水,用时40秒左右,第二遍是温水,这里的长和宽指的是一条赛道,在奥运会比赛当中一般会有四条赛道。”张芷源说,这些看视频可能觉得挺简单的,但在做的过程中,尤其最开始放线和铺大本营,尺寸规定非常严格,一旦尺寸出问题,对后期比赛运动员投壶、裁判员测量都有影响。
张芷源工作中。
备战冬奥会
2018年底,她在上海成立青少年冰壶集训队,后来成为上海市冰壶运动协会做教练员和制冰师,上海有国际资质的冰壶制冰师只有她一人。这次,她因外语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等综合方面出类拔萃,加之她有世界冰壶联合会的资质认证,她才进了冬奥会的制冰团队,“这个可能是加分项吧!”张芷源笑着说道。
“我27岁,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冬奥会,还很年轻,”2022年,她第一次参加冬奥会,之前参加过欧锦赛、世锦赛等。这次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的冰壶项目在冰立方举行,冰立方以前是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要把游泳池填满,加上未来可能要实现冰水转换。她说,在冰立方里的冰壶比赛都是按照奥运会的标准和材料来做,不同的制冷设备,要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这也会给制冰师增加工作难度。1月16日,张芷源进场馆工作,2月1日之前,她就要交付制冰场地。
每一场比赛之前,制冰师都会修冰、打底,还会对冰壶进行调试。像奥运会一样国际性的比赛,冰壶通常是电子壶柄,她也会把一些突发事情提前想好,这样在比赛中遇到,才能妥善处理。“冰壶上面的壶盖会有两个灯,目的是通过和冰面前置线里的感应磁条相感应。假如过了前置,线外出手,在规则里是犯规的一项,这个壶就要被拿掉了。”张芷源想到,壶盖上面的灯可能会在比赛中随时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还会因为冰壶会发生撞击或人手动触碰,很有可能会接触不良。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运动员会叫技术暂停,需要制冰师上去调试电路板。
每一场训练和比赛开始前,制冰师要对每一条赛道进行维护。她会按照日常流程,先修冰,再打底,再推掉冰点的凸起。这个过程她会站在修冰车后面,推着它去到每个赛道。这次冬奥会的外籍制冰师一共三人,中方团队一共是十六人左右。
冰壶让自己变更好
张芷源出生在东北,十五六岁起就学习冰壶,本科毕业后她前往英国拉夫堡大学留学学习体育管理,“其实跟冰壶没有太大关系,但非常热爱冰壶,喜欢冰壶竞技的规则。”张芷源说,在国外她接触到了当地的俱乐部,包括苏格兰俱乐部的冰壶爱好者,从那时开始接触制冰工作。她觉得,冰壶本身的魅力在于这是一项“绅士”运动,也跟其他竞技项目大不同。
张芷源说,冰壶在比赛开始之前,双方队伍要先握手,说“加油”,比赛结束后,无论是正常结束,还是提前认输,也要握手,说“谢谢”。她觉得,冰壶精神和冰壶礼仪是很绅士的运动,冰壶项目需要绅士精神。
但让她从心底里喜欢这项运动的原因是它能改变自己的性格。张芷源说,自己以前话少内向,在和别人协作中,也逐渐变得开朗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