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10日讯?今天晚上,媒体人徐江在其个人微博上就中国足球的现状发布了一篇长文,称提高青训只是空中楼阁,当务之急是先把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给救活。
徐江写道:
一说中国足球的问题,很多人就说中国足球的青训如何如何,大谈青训人口如何少,说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要把青训搞起来,让孩子们来踢球。这话听起来有道理,其实是转移注意力。中国足球当务之急的事情,难道不是让职业联赛活过来吗?青训是根本,是未来,但职业联赛都快死了,你还谈什么未来?
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中国足球走到今天的加速滑落,根源在于中超联赛的根基已经彻底毁了,中超联赛无法为国家队提供人员储备。过去五年时间,其实只是靠着85-88那批球员,在职业生涯的末期,为中国男足续命,如今当85-88这批球员退出历史舞台后,中国国家队就踢不过越南了。
我们试着聊聊,看看能不能达成一些基本的共识,比如一个健康的年轻球员晋升机制应该如何?
一个球队是有新老交替的吧,老的慢慢被年轻人顶掉了位置。有的时候,也许不是老队员能力不够了,不是老队员没能力踢比赛啦,是球队要有意识的完成新老交替,成绩上也许会有一些牺牲,这其实是一个取舍的问题。?
新人凭什么上位?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训练,赢得教练的信任,赢得老队员的信任。再加上一点点的政策倾斜,这个倾斜的尺度是俱乐部自己做出来的。
比如在一个年薪500万的30岁老将,他的综合能力是8分,一个年薪100万的23岁球员,他的综合能力是7分。俱乐部可以选择那个500万的老将,但也可能省下400万,去用那个23岁的球员。能力上差别很大吗?这个选择的自主权在于俱乐部,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我们现在再来说说这个U23的政策,他的毒害有多大,我可以明确的说,这种反足球的政策,直接毁掉了联赛最基本的东西——公平。
一个年轻球员,不是因为能力达标上到了一线队,上到了首发阵容,是因为政策需求。所以当这个年轻球员一场联赛都没踢过就签下年薪上千万的合同,并且一签五年的时候,请问公平何在呢?
从U23政策出来的那天,这些U23球员的竞争对手就不是球队的其他球员了,他不需要跟25岁的,26岁的,27岁的球员,他的竞争对手就是压住同龄的U23年龄球员。我压着跟我同龄的那个,我就可以踢首发了。很多时候,甚至都没有竞争,因为符合U23年龄的球员可能就那么1-2个,他不想上,教练都必须安排他首发出场。
等到他踢了一年中超,变成24岁了,再见,你的位置换下一位U23年龄球员。他能有什么提升?整个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球员能有什么提升?他们压根就没在竞争中得到锻炼。
中国足协你想让年轻球员获得比赛机会,为什么一定要在中超联赛呢?你让他们去中甲联赛锻炼不可以吗?你可以要求中甲联赛设置U23的名额,甚至U21的名额吧。像鲁能这种青训大户,完全可以把球员租借给中甲球队使用,踢的好的球员,鲁能可以收回,次年打中超联赛,或者直接卖出。
这样,中超联赛没有U23球员政策的情况下,还能出现年薪千万的U23球员吗?中超联赛的各个队伍依然会处在一个正常的竞争环境里。相反,因为U23政策,直接倒逼着很多老将来到了中甲联赛,真正应该成为年轻球员锻炼成长地方的中甲联赛,没看到年轻球员,都被拔苗助长到了中超。很多正值当打的中生代球员,跑到中甲来继续足球生涯,这合理吗?
年轻球员,你在中甲踢球,你踢的好了,自然有中超球队看中你,给你更好的合同,更高的薪水。
正常的联赛体系不应该是这样吗?但我们不正常啊,当有U23政策那天开始,这个联赛就已经失去了公平,一个联赛的生态环境就发生了变化。
想想当年的辽小虎,中甲打上来的,1998年辽小虎在当年的甲B联赛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天津泰达,那一年于根伟24岁,张玉宁、李铁、李金羽他们21岁。
2009年辽足冲超成功,于汉超杨旭这对双子星从中甲打出了名气,那一年于汉超22岁,杨旭21岁。
2012年上海东亚冲超,那支徐根宝的球队也在中甲联赛获得了足够的锻炼,冲超那一年,东亚走了曹赟定、王佳玉、姜志鹏、顾超,颜骏凌成为了主力,队里还有武磊、张琳芃,王燊超,柏佳骏,那一年傅欢被徐根宝提到了一队。这些都是在中甲联赛发生的故事。
如今,金元足球这十年,中甲联赛走出过一名球员吗?
中甲联赛,没有政策的引导,没能成为中超联赛的球员提升基地,中超联赛又如何呢?
可笑的是,在中超变成欠薪联赛的今天,中超扩军了,你具备扩军的条件吗?我觉得正常思维的人,答案都是一样的。
中超刚开始讨论U23政策的时候,恒大主教练卡纳瓦罗就表示,中超不应该有U23的政策,他说可以缩减一下外援名额,比如用两个外援名额,这样就增加了一个本土球员的出场名额。后来,在卡纳瓦罗的呼吁下,他没能缩减中超的外援名额,足协又增加了一个外援名额,4外援时代到来。
一个联赛里,四个外援,一个门将,再加一个U23,还剩下5个位置,前锋有外援,前腰有外援,后腰有外援,中后卫还是外援。很不幸的的,随着出场名额的缩减,有些球员就减减的躺平了,因为你训练不训练,合同薪水都在那,努力不努力,好像区别也没那么大了,实在不行就去中甲联赛混两年吧。
一个联赛,基本的竞争都保证不了,那球员的水平只有一个方向,向下走。
联赛里四个外援,本土球员基本都是中后卫,左右两个边后卫,左右两个边前卫,再来个后腰抢抢球给外援,一个中超联赛最不缺的就是后场球员,外援中轴线的世界里,前锋们纷纷改行了,去踢中后卫吧,去踢边后卫吧,所以,于大宝、张远、朱挺们,都来到了后防线上。没办法,为了继续踢球,你不改位置,你退役吗?
偶尔零星可见的那几个踢10号的球员,无奈的来到了边路,曹赟定成了左路的一把刀,张稀哲就从来没真正踢过国安的10号,当年的亚少赛新星,10号郑达伦变成了边后卫。
四外援的联赛体系下,这就是现状。我最喜欢的前锋毛剑卿,在2007年朱指导当教练的时候,就给他改成了左边前卫,一直到他退役,他都没能重新回到他梦开始的地方。
这就是中超联赛的现状,这个联赛对于国家队的帮助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里皮先生在执教国足后期,特别是2019年亚洲杯合同前,选择了躺平混日子,让国足错过了新老交替,但里皮在离任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说的无比准确的,这个球队,没有重量级的球员提供支持。
怎么支持?联赛里的后腰,吴曦,国家队的队长,他在苏宁就是个辅助型后腰,决定场上生死的是特谢拉,是瓦卡索,不是吴曦。他是重量级球员吗?他不是。他也许曾经有一点那个样子,但慢慢的他角色变成了辅助。
所以,谁能告诉我,中超联赛里面,哪个中国本土球员是俱乐部里面的重量级球员?有吗?请他站出来?
这就是U23+四外援中超联赛的现状,毫无竞争气氛,毫无公平,大家一起躺平,一起怪青训不好?
所以,中国足球就等着青训好起来那天?抱歉,这个谎言,我听了好多年。
他们跟我说,1997年以后就好了,后来1997年那个队伍在亚青赛上一个球没进;?
他们跟我说,1999年以后的好一些,后来那个队伍在小组赛就赢了马拉西亚,输给了塔吉克斯坦;
他们又跟我说,2000年以后的好一些;
现在他们已经开始跟我说,2005年以后的就好了。
我很想说一声:都是同胞,何必拿我当个傻子?
我想看到的是,中超联赛他先能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