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足球图库!
当前位置:主页 > 马会推介 >
胡明轩、杜锋之上 22年夏天真正具有理论性的教训:“职业化”的幻想该醒了
时间:2023-01-21 06:03   来源:足球图库

在胡明轩、杜锋等具体问题之上,2022年夏天篮球界的乱局,是否还能提供什么更高远,更具理论性的教训呢?我认为是有的,这个教训,是对“中国的体育职业化”的重新理解。


所谓“职业化的幻想”,意思并不是说男篮就不该职业化,或者说职业化就不好,而是说,球迷原来对职业化的理解是高度理想化的,并不符合中国(特指中国大陆,港台又不如此)球迷市场的实际情况。这种对职业化的理想化理解,被2022年夏天,亚洲杯以后的舆论形势彻底打碎了。


在论坛上,篮球迷也好,足球迷也好,往往同时在以下两层意涵上,使用“职业化”这个词汇。一层是“规律化”或者叫“去(短期的)国家队第一化”。如不以国家队成绩为第一标准,给球员是否参与国家队以更大的自由,让球员有更多的空间养伤、特训、逐梦NBA等。另一层是“市场化”,如怎样加大宣传,吸引球迷,怎样造星怎样买票等。


体育的市场化,当然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但终究是一种市场化,会符合市场的最基本规律。市场的最基本规律是什么呢?我想,是了解市场受众,并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争取市场受众。市场天生具有迎合性。从这个意义上,市场化与“教你如何如何”的启蒙有一定矛盾性,与“XXX的本质本来就应该怎样”的理想主义,也殊途而异趣。


既然普遍同时在“规律化”、“市场化”这两层意涵上使用“职业化”这个词汇,也就意味着球迷认为,“规律化”和“市场化”不说是全然相契的,至少也是高度统一的。但今年夏天球迷的普遍性破防恰恰证明,至少在中国大陆,“市场化”和“规律化”并不统一,最急功近利,且几乎要求每一次都成功的,恰恰不是球迷经常当靶子的蓝鞋或者体育主管部门,而就是从核心粉到云粉丝的全体球迷自身。国家队第一是最广大球迷最本质、最深切的需要,亦即市场最迫切、最敏感的诉求。“规律化”要求下国家队短期战力的削弱与波动,并不是球迷所能理解和承受的。(时至今日,球迷为亚洲杯翻案,仍然主要强调全员新冠,很少人谈及今年夏天逐梦的全部开绿灯、有伤的全部养伤,整个锋线几乎都没去,幸亏淘宝淘出顾全和朱俊龙这俩。第一波战力受损其实损在这里。如果很机械地用夏天和秋天的国家队作对比,甚至可以说夏天养伤着的周鹏+二飞+吴前几乎可以等于一个周琦了。)


亚洲杯赛后球迷的破防是一个很典型,很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因为他集齐了“不应该破防”的大部分因素。A.全员新冠这点,早在亚洲杯开打之前,就已经被广泛报道了。甚至台北队有人中了新冠这点,在更早的时候也有人报道了。球迷在亚洲杯开打前可是纷纷表示安全第一,其余次要的。结果一开打,完全忘了这回事。B.媒体人虽然远说不上众口一词,但也算难得地团结了,一直在强调中国男篮的难处。如果说这个团结程度的媒体人都按不住球迷的破防,那所谓“舆论引导”的效力就很值得打问号了。C.这次最受规律化之惠的球队,及在球迷破防中被喷的球队,恰恰就是目前球迷基数最大、舆论影响力最强的两支队。但前者并未因此留嘴,后者也未能扛住球迷的破防。D.亚洲杯基本上是个纯然的面子问题,没有特别多的实际意义。可以说,如此这次都破防成这个样子。那球迷的破防就几乎是一个必然事件,也就是说,市场化和规律化的冲突就是一个必然事件了。


这个夏天还基本掐灭了一个幻想:联赛球队的铁粉团体是推进规律化的有效力量。按照部分球迷的幻想,联赛铁粉可以将球迷的注意力吸引到商业联赛上,从而实现对国家队短期成绩的淡化。但今年夏天的情况显示,情况恰恰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球迷铁粉肯定会对线(这个哪里都会的),而国家队成绩、表现成为了球迷对线中的最有力论据,最终核心粉并未支持规律化,反而强化了对国家队的强调。考虑到在可预见未来内,如果没有重大政策调整(比如归化),那国家队成绩哪怕最乐观估计,也就勉强过世界大战的小组赛,然后一轮游,这样的成绩显然未达到“服众”的标准(可以参考奥运女篮的舆论形势),如此以来,国家队成绩将长期是球迷团互喷的武器,铁杆粉丝也就长期地不会成为消解国家队第一的有生力量了。


球迷的破防,是否当真有市场影响力呢?显然是有的。亚洲杯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哪怕在CBA区,看CBA都很难不感到心虚,感到羞愧。上赛季CBA季后赛除了总决赛以后,其实都很精彩,但一届亚洲杯下来,所有精彩全被抛诸脑后,甚至被定性为菜鸡互啄了。直到世预赛又四战四胜,欣赏CBA的合法性才算是重新回来,球迷才有底气把抨击点仅仅局限在杜锋或者胡明轩等身上。至于原有球迷之外的广阔世界,“亚洲杯第八”算是一杆清零掉中国男篮所有的声誉了。


有的球迷也许会声称,球迷不是不接受输球,而仅仅是受不了杜锋\胡明轩\三后卫等更具体的人或事。但这种意见无法解释以下几种现象:A杜锋\胡明轩\三后卫等人事争议,贯穿夏天和秋天的几次世预赛、亚洲杯,但中国男篮的舆论最低谷显然是亚洲杯。B亚洲杯期间有一种甚嚣其上的观点,说郭艾伦、赵继伟等其实并不是有病,只是被杜锋冷藏、打压。很多他们的球迷持这种观点,这意味着,球迷骨子里就不觉得“有病就养”是个正常选择。C无论是亚洲杯期间,还是最近,都有很多球迷及自媒体持“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这个成绩”的观点。这“无论如何”,几乎就可以翻译成“我不管具体规律具体情况”了。


2022过完以后,那种对职业化的美丽幻想,那种觉得规律化和市场化天然相契的美梦,也该醒了。该发现在这片土地上,规律化与市场化是有相当多冲突的,并以此出发重新思考很多事情。比如当年征召姚明参加国家队的问题(姚明本人的市场资源,恐怕也依赖着国家队,只要有一两次姚明不回来打亚洲比赛,导致亚洲比赛翻车,那姚明的舆论环境至少也是刘翔加强版,球迷甚至未必不会自己给姚明定性为王治郅第二,并反过来向官方施加压力),比如台湾联赛参考价值的问题(台湾球迷就可以在省队输关岛的时刻继续乐呵呵看联赛,我们就不行,两地情况有这深刻的不同,可以说两地球迷想看的东西骨子里都不一样,所以对岸联赛的参考价值,也就不可能是深度的,只能是怎样打灯之类的纯技术上的),比如重启亚外问题(任何养狼资敌的嫌疑都足以毁了联赛的声誉和受欢迎度)。


从最极端的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要在规律化和市场化之间选边了。




在胡明轩、杜锋等具体问题之上,2022年夏天篮球界的乱局,是否还能提供什么更高远,更具理论性的教训呢?我认为是有的,这个教训,是对“中国的体育职业化”的重新理解。


上一篇:国家队男篮3个年轻锋线优劣对比与未来发展前景     下一篇:都在说崔晓龙 其实浙冮二位更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