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前一天,晚上9时46分,市重大项目办接到开闭幕式工作部的通知,鉴于参加闭幕式运动员和相关人员从预计的600人增加到2200人,临时决定启用部分看台,这就需要为运动员从鸟巢场地中央的表演区到看台区架设新坡道。
“表演区在0层,运动员要从场地中心的表演区通过后,进入1层看台区落座。”北投集团冬奥临时设施项目部国家体育场临时设施负责人黄鑫接到任务时,已是20日0时后。他说,跟一般观众进场流线从上往下走不同,运动员需要自下往上从0层到1层,这就需要跨过2米宽的摄影沟,而这里有很多强电箱、弱电箱、线缆等。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搭建连接看台区和表演区的临时坡道,如同一座桥,从而确保运动员能够安全顺利落座。
搭建坡道的难度并不是很高,可开幕式在即,一刻也耽搁不起。按要求,坡道需在20日上午10时前全部完成。任务急、时间紧是最大的问题,但这也正是考验保障能力的时候。黄鑫介绍,保障冬奥会已制定非常周密的保障计划,既有搭建坡道的备品备件,也有一只应急保障团队在“鸟巢”附近备勤。
作为总包单位之一,北京城建集团负责“水立方”“鸟巢”等核心场馆的临时设施保障。凌晨3时,保障人员和各种设备就已全部集结到位。现场临时设施部项目经理刘亮说,由于备品备件都是标准件,需根据搭建现场的情况进行改造。近20名保障人员就这样一直奋战,到上午9时30分左右,3条6米长、1.2米宽的坡道就已全部搭建完成,为运动员快速进入看台区提供了安全保障。
临时“架桥”,只是冬奥会期间场馆临时设施保障的很小一部分。仅以国家体育场为例,由于其面积大,场内搭建了20多公里的疫情防控铁马护栏,织成了国家体育场疫情防控“安全网”。单片长1.5米、高1.2米的铁马护栏,常用于道路施工、交通管制、活动隔离等多个场景,临时设施使用这些铁马护栏,既可以将场馆划分出高低风险区域,也方便根据需要调整,成为场馆疫情防控的主要物理隔离手段。
据介绍,由于场馆在4场仪式日和工作日的防疫区域需要不停转换,市重大项目办带领现场80多名保障人员,建立了守护疫情围栏“铁马长”制度,将人员按区域,分楼层分工,每个区域设立“铁马长”,落实巡视和守护责任。在看不见的电视镜头下,一位位“铁马长”为安全办赛做着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