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8日北京冬奥会大跳台赛场最后一跳的惊天一跃,谷爱凌稳当落地,仿佛象征着一位超级巨星降落在公众视野中。
2月15日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以86.23分的成绩又获得一枚银牌。
但在接连拿到金银牌之前,谷爱凌已经以碾压的姿态,频繁出现在电视、公交站台、电梯、超市货架甚至时尚杂志封面,押宝成功的品牌们尽情让她代表品牌形象密集出现。冬奥会正式打响之后,社交网络上,人们都在热烈讨论她的成长轨迹、人生细节、家庭教育、路径选择。
谷爱凌龙图案比赛服走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谷爱凌为蒙牛拍摄的广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位出生于2003年的年轻女孩,因为其超越性的运动成绩,也因为其性格、形象和成长轨迹背后所折射的年青一代的精神气质,成为了中国视野中的第一个“00后”超级巨星。
巨星要在时代的苍穹下才具备意义,而当我们去细究,谷爱凌身上所凝聚的目光到底折射了那些时代性,会发现她不仅仅是一个卓越的运动员,也被视为是一个教育榜样,是中国万千送孩子上补习班、兴趣班以及出国留学的中产家庭心目中的“完美女孩”。
作为运动员,在伤痛与荣誉并重的竞技体育行业里,这位年轻运动员所打破的,是一种传统的苦难叙事,是对滑雪这项运动的热爱本身驱动着她不断挑战。
如后来广为流传的一句评价所言:“谷爱凌身上没有一丁点要榨干自己、孤注一掷的苦情感,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求胜欲。”
在比赛中,直到最后一秒钟,谷爱凌才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的最后一跳选择1620的超高难度——拒绝了母亲让她做1440力争银牌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选择,因为在此前的训练中,她甚至从未在雪上做过,也没有在蹦床上做过。在此之前,也只有她的对手泰丝·勒德挑战过。
这是一场豪赌,而她赌赢了。
“我在比赛里面那种心态不是想赢别人,我更想赢我自己。所以无论我做这个动作最后落(成功)还是不落(失败),我都会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挑战这个动作,就是想让全世界都能看到我心里的想法。”她说。
谷爱凌参加2022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玩得开心”“享受比赛”——这大概是在谷爱凌的成长过程和比赛生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表达。她从3岁开始学习滑雪,这是她自己选择的兴趣爱好之一。在她眼中,滑雪与其他爱好并无不同,甚至学习都要排在滑雪之前。她喜欢的运动还包括越野跑、足球、篮球、射箭、骑马和攀岩。
中国另一位00后滑雪运动员苏翊鸣也是如此,他和谷爱凌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相识,在他刚获得自己冬奥的一枚银牌时,就对即将参加决赛的好友隔空喊话“玩得开心”。
“他们很优秀,在做这些(冰雪运动)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快乐。”曾经将纪录片《少年志》的拍摄镜头对准二人的导演张绍波觉得,苏翊鸣与谷爱凌的成功,不能简单以“家里有钱培养”来概括。
透过谷爱凌,目睹一个人能够如此尊从内心的愿望,为热爱用尽全力,也激发了许多比谷爱凌年长的中国人内心沉睡的热情,想起自己未竟——甚至是从未找到过——的梦想。
而这份梦想起初并不“主流”。
在谷爱凌童年刚在中国接触滑雪运动时,中国的自由式滑雪圈子仍然非常小,用她的话来说,加起来可能也没有100个人,几乎全国从事这项运动的人都互相认识。而如今这个圈子的壮大速度已经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谷爱凌在21/22自由式滑雪世界杯美国猛犸山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对于大多数只通过冬奥会第一次密集关注冰雪项目的人来说,这样的极限运动,是观察人类能力突破边界的一扇窗口。“中国好像还没有冰雪运动的科幻小说。我在想要把谷爱凌这样一个人写进一个故事里。”科幻作家韩松在看完比赛后在微博上写下了他的构思,“那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终极运动会在南极举行。”
这或许也是中国积极举办冬奥会,带动谷爱凌等一批归化运动员代表中国参赛,带动3亿人参与的冰雪运动的价值所在。这让人们看到了新一代运动员的时代意义,也影响更多的00后们在冰雪运动,乃至更多的体育项目、艺术领域成就自我。
同时,许多人对谷爱凌的高度认同,还在她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了于对性别偏见的藐视,给予了更多女性鼓励和感召。
12岁时的谷爱凌,在学校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她参加自由式滑雪队时,是队里唯一的女孩,运动和独立并不存在于传统女性形象中,但她用了三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改变队友的偏见。
这段演讲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留言用户多为女性,热评第一位写着“girls can do anything(女孩能做任何事)”。
“对所有的青少年们,尤其是女孩们,我最大的希望是让大家去接触,去试试,去找到冰雪运动的热爱。通过冰雪运动去了解自己、挑战自己,去打破界限,去认识朋友,去做一些以前没有想到要去做的事情。”
而谷爱凌更深层次的跨越,是跨越了中美迥异的文化和社会。而她所呈现的全球化和融合特质,正是如今许多中国家长对下一代所殷切期望的。
《卫报》将她称之为“双文化之星”。你也许很难在过往的运动员、偶像艺人当中找到一个如谷爱凌这般将千禧一代中西文化融合得如此绝妙的个体——一个长着混血面孔,以英文为母语却讲着京腔普通话的年轻女孩,像一个典型的美国高中生,又有地道的北京生活经验和文化认同。这种反差性也是她独特气质的来源。
在美国旧金山出生,但几乎每年都会在北京度过暑假。在她的成长轨迹中,既有美国中产阶层兴趣培养、私立学校、度假等“精英式”生活方式,也有在北京海淀黄庄补习奥数这样让中国人“秒懂”的经历。
少女时期的谷爱凌。图片来源:微博@青蛙公主爱凌
在北京的谷爱凌。图片来源:微博@青蛙公主爱凌
她潜移默化影响着身边的美国同伴,在纪录片中,谷爱凌的美国教练在与她交流中也学会了颇为地道的中文表达,甚至是网络用语,用“她是个250”来开玩笑,也用“666”来给她加油。
面临外媒提出的关于中美关系的挑战性问题时,谷爱凌给出的答案是:“我能在约七米高的U型雪场里做后空翻,那不是政治,而是在挑战人类极限,将人类连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