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全球体育领域获得越来越大的成就,这种成功有时被描述为由北京策划并实施的自上而下计划。然而,七台河的经历展现出另一面:强有力的地方主动性元素。
当地竞技滑冰运动起飞,归功于一位煤矿工人(孟庆余)推广这项运动的决心,并得到一代代教练和当地官员的延续,他们不断为这项运动培养地方荣誉感并投入资金。在通往该市的道路上有一条横幅写道:中国冬奥冠军之乡。七台河许多顶尖滑冰选手都来自普通工人和农民家庭,这些家庭期待孩子的体育前景或将带来运动荣耀和更好的生活。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副校长赵小兵说:“我们的运动员大多是矿工的孩子,具有能吃苦的坚韧不拔精神。”
作为知青的孟庆余1969年来到七台河市之前,当地没有任何能与漫长严冬相得益彰的竞技滑冰传统。孟把冰鞋和他对这种消遣的热情带到这里。在比赛中屡屡获奖后,地方官员安排孟负责开展短道速滑运动。至今,七台河市至少有四代教练和运动员从事这项运动。由于资源少,当地直到2013年才开设第一家室内冰场。但当地的投入开始显现效果,滑冰选手陆续斩获全国奖项。转折点出现在杨扬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为中国赢得首枚冬奥会金牌。“那一年,我们的小城里突然有五六百名孩子开始滑冰,”杨说,“每个人都将这视为一种希望。”此后,七台河培养出众多短道速滑冠军,包括在此前的冬奥会上为中国赢得4枚金牌的王濛。
截至目前,当地共有11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在训运动员达430多人。研究中国和奥运会的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运动人类学家苏珊·布朗内尔表示,如今在中国其他运动项目中也能看到这种地方主动性的模式。
近年来,七台河已关闭许多小煤矿。过去10年来,该市人口减少1/4。当地一名记者写道,“很多年轻人(去外地)上大学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当地官员希望体育明星将有助于提振该市的精神风貌和经济状况。“我们都是七台河人”,范可新帮助中国在北京冬奥会上赢得首枚金牌后表示,“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这一棒。”(丁玎译)